协作者要闻

第二届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研讨会在宁举办,会议呼吁流动儿童急需专业介入

2017-06-01 created by:足球买球app官方官网


       5月26日,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协作者”)、中国社会工作学会联合主办,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南京邮电大学承办,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青岛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协办的“第二届全国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服务创新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与会代表围绕流动儿童社会救助与保护、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与发展、流动儿童服务资源整合进行了讨论。本届研讨会得到瑞联稚博(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大力支持。



       本届研讨会希望通过分享探讨,为我国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建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共同研讨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现状、特点与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享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经验与模式,探索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创新路径。

       培育服务对象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是协作者服务的使命之一。大会现场,从社区流动儿童成长为社会组织工作者的儿童服务对象余晓雪、助学儿童分詹云鹏作为流动儿童代表,与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学者及民政部门领导同台发言,讲述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并向公众发出心声:“流动儿童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真切的陪伴。”

      会议现场,集流动儿童社会工作一线实务机构的真实案例、资深专家的研究与专业评析、基金会的资源整合、企业界的社会责任等跨部门的合作,为此次研讨会拓宽了新的思路,增加新的合作渠道。



      同时,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协作者牵头,联合全国最优秀的流动儿童领域专家、社会工作机构,组建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标准起草小组。该标准将作为2014年民政部发布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的子标准,从流动儿童定义、服务的原则、服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框架出发,推动将流动儿童专业服务纳入标准化制度体系。

      江苏省民政厅人事教育和社会工作处处长周恒新、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协调督导处副处长李天国、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巡视员杨宗涛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MSW中心主任彭华民、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曙、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晏凤鸣、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童宗斌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全国各地的流动儿童服务实务界代表90多人出席会议。


研讨会精彩影音

观展与义卖


      上午8:00,参会嘉宾早早来到会议现场,一同参观了“生命影响生命故事展”及“协作者服务案例”展览。展览上通过照片故事的形式,将“协作者”社会工作者、流动儿童及家长的成长故事具象地呈现出来。观展嘉宾在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的热情讲解下,或驻足、或凝视,思考在社会工作影响下的这些成长故事和生命体验。

      义卖区的书籍、明信片也引来了许多嘉宾驻足,这次义卖所得善款,协作者将用于困境流动儿童救助服务。

研讨会开幕

      在研讨会致辞环节,共青团中央青少年权益部协调督导处副处长李天国表示:“流动儿童的生活、安全、教育等问题直接关系到万千家庭,而社会工作是在打基础的良心活。”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巡视员杨宗涛指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特别是留守、流动儿童保护工作,要做好体系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统筹各方资源,加强经验总结,探索研制专门的服务标准,引导和带动更多地区更大范围做好这项工作。”



       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工研究院院长彭华民,以《迈向组合式普惠:中国困境儿童福利改革评估》为主题,介绍其对中国困境儿童福利改革评估的研究,并结合流动儿童进行了重点分享,她说到:“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需要保护的儿童群体类型比计划经济时代更复杂,补缺型(适度普惠)儿童福利政策框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适度普惠迈向组合式普惠。我们不应该把‘流动’看得太负面,把它变得正常化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从国家亲权视角提出应促进流动儿童服务迈向普惠,指出社会工作者作为流动儿童的基层服务人员,要承担为流动儿童监测家庭监护能力、提供聚焦干预、转介儿保服务的功能;并且,社会工作者应推动政策改革,这是本次研讨会所提倡的创新所在。 


      大会主办方之一“协作者”中心创始人、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称号获得者李涛主任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来自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无论是南美大陆,还是中国内地,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的流动对儿童成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包括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成长环境、缺乏基本的成长陪伴、自我排斥和社会排斥导致的融合困难等等。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政府还是民间,对流动儿童问题的关注焦点和解决策略基本局限在让流动儿童有学可上的均等教育层面,而忽略了流动儿童作为儿童的多元化的成长需要;同时,在成人视角为中心的政策和服务安排下,流动儿童极易在“被服务”、“被关怀”中再一次被边缘化。

      “协作者”长达14年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践表明,针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流动儿童成长困局,社会工作从理念、伦理到方法技巧,为我们提供了完善的专业解决方案;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在微观层面进行服务介入,而且可以从宏观层面倡导建立儿童优先的发展环境,从而构建以促进儿童参与为中心,深入家庭、带动社区、影响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流动儿童专业服务,成为协助流动儿童发展自我、融入家庭、参与社区、改变社会的重要支持性力量。

流动儿童代表走上研讨会主席台


      从社区流动儿童成长起来的社工余晓雪、助学儿童詹云鹏也走上了会议的主席台,讲述他们在接受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自身的成长与变化,表达他们对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及期望。助学儿童詹云鹏分享道:“现在我渐渐长大了,我要做的不仅仅是改变我的生活,还要帮助更多的孩子,像我这样的孩子有很多,他们可能还会惴惴不安,辛苦自卑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流动儿童,去帮助他们,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愈合他们的心灵创伤,驱散他们的心理阴影。”掷地有声的发言,让参会嘉宾、代表陷入了沉思。

      余晓雪也说道:“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流动儿童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真切的陪伴。在我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之后,我发现流动儿童的成长需要更加精准和专业的服务。希望我能像儿时陪伴我的社工哥哥姐姐们一样,继续陪伴更多人成长。”

主旨发言点评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在总结点评时指出:流动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愿选择流动,一种是被动选择流动,而流动儿童属于后者,如何解决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分论坛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呈现数量减少的趋势,相对应地,跟随父母进城打工的随迁子女日益增多。其中18岁以下流动儿童的规模超过3500万人。然而,流动儿童的父母——农民工在城市经济上的低收入、政治上的低影响力、生活上的高忙碌性,以及学校、社区与政策环境的支持不足,使得流动儿童在社区照顾、教育文化、健康安全(含心理)、娱乐玩耍、情感支持等方面存在欠缺,容易产生不安全感、焦虑感、孤独感、自卑感……

      文献表明,研究和探讨流动儿童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主体主要为高校学者,来自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机构及实务合作伙伴的研究和探索较少。另一方面,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讨交流服务策略和相互分享服务经验的机会也不多。

      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建设,提升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和研究水平,大会主办方特举办此届研讨会,邀请与会代表围绕流动儿童社会救助与保护、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与发展、流动儿童服务资源整合进行了分享讨论。

分论坛一:流动儿童救助与保护

      本论坛的讨论主题为“流动儿童救助与保护”,由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张曙主持。

      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总干事翁欢琪以“安全总动员”为主题,分享开展6年多的城中村流动儿童安全服务经验——尝试以儿童为本的理论视角,采用漫画书、视频、情景剧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探索基于儿童安全的社区参与式服务发展路径。

      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服务部主任卢金艳以“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健康服务”为主题,分享了北京协作者10年服务行动研究中探索的“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健康调查-健康咨询”四位一体可推广复制的流动儿童公益健康服务模式,并分享了在此项服务中调动流动儿童及家长、打工子弟学校及老师、企业、基金会等社会各层面的资源,为支持流动儿童健康接力。

      博士生洪佩代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费梅苹,介绍其开展的《流动越轨青少年的生命历程及服务需求研究》,“经过调查,流动越轨青少年中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处于社会边缘,越轨是因为他们在生命历程中经历的负面的东西所积累起来的。这个积累不是静态的,而是从小生活的社会结构、家庭环境与他们个人不断螺旋互动的结果。因此,针对这个情况需求,社会工作还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

      爱佑慈善基金会部门经理丁珊以“儿童救助项目与社会工作”为主题,探讨一线救助项目的现实环境及制约因素,以及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迫切需求,并分享了爱佑慈善基金会实施运作儿童救助项目的经验,以及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规划。

      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李萍指出,流动儿童因其流动性、相对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因人口与户籍分离而带来的社会服务资源缺失,他们更容易成为暴力侵害的对象,他们遭受的暴力也更难察觉、更难介入、更难干预。需要更科学有序的引导各地的儿童之家转化成专业的儿童保护中心,能实现更有效的儿童保护。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童小军作为分论坛一的点评人,针对五位演讲者的演讲做出点评,她指出:“流动儿童实务案例的分析不能只有发现了什么问题和做了什么,更应该突出的是如何去做,针对的是什么样的流动儿童,还能不能细分?需要考虑面对细分的流动儿童的问题,社工针对性地采取了什么行动。”



分论坛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与发展

       本论坛针对“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与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由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童宗斌主持。

新公民计划总干事魏佳羽分享“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引人深思:“应澄清‘流动儿童’这一名词带来的误区,回到普通儿童发展的一般问题、需要和相关公共服务缺失问题。”

      而在现场互动时,也有一位参会人员向李涛主任提问将来有没有可能让“流动儿童”去标签化,“去不了,无论他们叫什么,这个群体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不能回避。重要的是我们有权利知道发生了什么,有能力和责任去联合其他人去改变这些不公正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李涛主任回应道。

     上海百特教育咨询中心总干事助理董潇逸以“赋能流动儿童的财经素养教育”为题,分享百特教育引进并本土化国际儿童储蓄基金会“阿福童”社会与理财课程,帮助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提升自信和自立、学会选择并承担责任的服务经验及实施挑战。

贵州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何昕以其在贵阳一所学校开展的社工项目为例,介绍其“‘服务—学习’理念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应用研究”,其采用的“服务—学习”的理念和课程,帮助流动儿童实现了从受助到助人的成长。

      “流动儿童并没有能力选择生长的环境,父母却是改变的重要媒介。”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社会工作者刘常鑫,以“如何在工业区为流动人口家庭建立社区支持系统”为题,探讨通过儿童早期阅读服务,帮助工业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升发展能力、构筑社区支持系统、融入社区的经验。

      “城市融入作为一种发展性需求,对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影响愈发明显。”广州映诺社区发展机构传播干事陈逸君以“流动儿童家庭城市融入”为主题,分享流动家庭城市融入项目尝试解决城市融入需求、探索工厂与本地社区中流动儿童融入模式的异同、经验和启示。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晏凤鸣作为点评人提到:“无论是我们在服务中花了多少工夫、花了多少钱,包括我们在这里参与研讨,我觉得我们都要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解决流动儿童的什么问题,也就是他们的需求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要需要考虑的。”

分论坛三:流动儿童服务资源整合

      本论坛将“流动儿童服务资源整合”作为主题进行讨论,分论坛三由北京博源拓智儿童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李萍主持。

      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主任周立婷以“一平米读书角”项目、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蔡明洪以“一个鸡蛋的暴走”项目、爱心传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马连平、社会企业瑞联稚博(北京)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康莹、救助儿童会上海办公室教育项目经理郭锦萍针对流动儿童工作,就如何发挥和联结公募基金会、企业、社工机构、志愿者、专业学术力量等多方资源的优势,在资金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上如何充分互相补充、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分享各自的经验。

      点评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张曙说到:“我在刚刚他们的演讲中听到了很多的优秀的项目,我觉得现在高校的理论研究并没有跟上,很多学生的论文开题都很不切实际。这些好的项目真的应该得到一系列的推广,所以,构建这样的研讨会平台对社会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同时也能让社会工作者启迪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届研讨会在“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社会服务创新”的主题下,参会嘉宾之间的碰撞颇有“华山论剑”的样子。期待大家成为改善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现状的伙伴,未来继续相互支持,相互分享、交流和学习服务流动儿童的专业经验,探讨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推动将流动儿童专业服务纳入标准化制度体系。

特别感谢:

支持方:瑞联稚博(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为本届研讨会辛苦付出的志愿者:赖丹蕾、阮美玲、胡钰、朱仪云、曲津瑶、王西贝、刘磊、袁智、张潆心、毛春华、濮益鑫、陈彩荣、邓洋洋、卜宗洋、田慧敏、孙启涵、叶婷芳、于雪凤、刘孝露、余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