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要闻

协作者学堂 | 李涛:让社会工作回到解放人类的应有之义

2022-09-23 created by:足球买球app官方官网




编者按:

2022年9月8日,由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协作者)发起的协作者学堂项目举行2019级第三学年开学典礼暨发展论坛,总结回顾学堂第二学年的成效经验与挑战,来自政府、公益组织、高校、企业、基金会以及打工青年群体等多领域的超过25位嘉宾参与了论坛,对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培育打工青年参与社会工作建言献策。本文是协作者学堂发起人,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李涛在活动中代表学堂进行工作汇报的发言稿。



微信图片_20221017145947.jpg


李涛“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高级社会工作师,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才。


欢迎大家在今天这么重大的日子来到协作者。我知道很多公益人这几天都在忙着(99公益日)筹款,这个时间点恰好是最忙碌的时候。刚才看完学堂第二学年的纪录片,由衷地为我们两个学员感到高兴,也感慨时光飞逝,转眼已经两年了。在当下这个时代,据说一个事情如果坚持做两三年以上就叫“长期主义”了。协作者学堂是我们希望做一辈子的事情,那么,是否就叫“地老天荒主义”了。


微信图片_20221017150620.png

作者学堂的愿景使命

我们之所以做协作者学堂,是因为我们认为社会工作应该真正回到专业应该有的样子——社会工作的一个根本目标是赋权解放人类。我们看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社会工作的定义有一些略微的差异,但共同的一点是在各国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里,写在第一条的基本都是“服务大众”——服务是社会工作的根本使命之一。国际社工联合会认为,社会工作服务和传统的服务不一样,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社会的改变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凝聚,更重要的是赋权解放人类。

 

那么怎么赋权解放人类呢?商业时代的很多事情,尽管冠以“服务”的名义,但实际是让服务对象困在各种各样的桎梏当中——工作人员会告诉服务对象“你不行,所以需要我的服务”。所以服务对象被困在医院,被困在学校,被困在社区。但社会工作会告诉服务对象“你行”“你能”“这是属于你的生活,这个世界是你的,你可以和我们一起去寻求改变”,这才是社会工作真正的模样。所以如果要让社会工作成为大众可以掌握的一个武器,可以成为人类解放自己命运的一个专业,就需要让社会工作教育回归到社会工作应有之义当中去。

 

我想任何一个专业,都是经过学习和训练可以被人所掌握的一个科学,只是大家掌握的深浅程度不一。但作为社会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让这样一个来自于大众,来自于社会的专业,通过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还原回生活化的语言,被需要专业的人所掌握,这才是应有之义。当然我们知道社会工作在实践基础上还要发展它的理论,要发展它的研究,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建立在根本的基础上——让大众掌握它,让大家可以学习它,可以感知它,而不是永远都在问社会工作是什么——有的时候连社会工作者都讲不清楚社会工作是什么。我们的学员艳艳和冬英在上第一门课社会工作概论的时候,她们其中一个实践任务就是到社区、到广场上去,和很多的流动儿童及家长用他们的语言讲明白社会工作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学堂的一个根本目的。

 

我们知道社会工作专业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为了应对工业化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发展出来的一个专业。我们知道当今社会很大的一个挑战是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背景之下人口的流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未来也是这样。现在在中国,每4个人当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我们知道社会工作正是为了人类在流动变迁的过程当中,从原有的社区到一个陌生的社区,重新建构起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来更好地适应和发展而逐步建构起来的专业,这是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时代背景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投入进来。我想大家都能够感觉到,过去我们说的是农民工的概念——我记得最早在做农民工服务的时候,那个时候每天大概会有300多个农民工因为工作而死亡。现在这个数据在下降,我们看到社会保障在发展和逐渐加强。但我们也看到,因为流动而带来的冲击,正在从农民工扩散到每个人身上去,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很多人都能够感受到,如果我们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就需要有大量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投入进来,才可能回应流动带来的问题。

 

恰恰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尽管我们每年将近400多所高校培养4万多个社会工作学生,但调查显示,愿意投入到一线当中来做服务的比例是很低的。我们知道社会组织是最容易把社会工作专业输送给最有需要的人群身上的一个服务载体,尤其是扎根在社区的草根组织。但是有一个调查显示,不到3%的毕业生愿意到社会组织去做服务。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我记得当年我问过很多的社会工作学生,他们都很痛苦,他们觉得社会工作养活不了自己,他们希望未来到企业、到政府工作几年,然后再回到这个专业当中来。当然现在我想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工作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尊重,得到政府的重视,但即使这个样子,其实依然不太乐观。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知道社会工作人才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反映了国家社会专业服务水平。像医生一样,医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会反映国家的医疗水平。那么我们看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话,社会工作人才占比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基本上在千分之二左右。那么我们国家现在的比例是万分之五点二二,我们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一个差距。

 

再一个方面,有一些打工青年特别渴望投身到公益当中来,他们身处流动变迁之中,深知其中的痛苦与挑战,他们接受了社会工作的帮助,他们不是为别人付出,而是为自己付出,但他们没有机会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包括我们社会组织的培训,很少有专门把我们的服务对象培养成专业的公益人的,甚至很多组织连这个想法都没有,觉得能够让他们做志愿者就很不错了。但社会工作三大信念之一就是相信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相信他们有参与的权利和能力,那么这个“相信”到底体现在哪里,也是值得思考的。


微信图片_20221017150625.png

黄英祺、庞乐兴、李真和李涛在协作者东四小院


与此同时,我们投入了很多资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愿意去从事社会工作,这是一个很荒唐的事情。所以说协作者决定去做这样一个尝试,让社会工作回归到它应该有的一个环境当中去。最早成立协作者学堂的想法,是在2007年开始正式成型,当时很重要的一个人就是黄英祺先生,在李真参加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之后,他们在长安街上徒步的时候就谈到这一个想法——怎么样让农民工可以更好地成长起来,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有更多元的选择。那个时候黄英祺先生提到希望可以办一个农民工大学,让他们可以去学习一些不同的职业技能,李真就提出来可以让他们学习社会工作,因为并没有一个规定说农民工只能从事工厂生产,这是学堂成立的背景之一。今天我们再次向黄英祺先生致敬,他已经离开我们6年了,但是我们让这个梦想变成一个现实,也将继续推动这样的遗愿实现。 在2018年的时候,协作者学堂正式进入启动阶段,因为我们一直觉得压力很大,如果要办学堂是很大的一个事情,我们当时并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就不断地在等,希望等到成熟的时候再去办。


但在2017年,我们知道发生了很多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第一次感觉到我们不能再等,因为每一天每一年都不断地有流动儿童长大,不断地有一些生命需要有更好的专业的服务,而且我们永远不可能等到一个条件成熟的时候。2017年,我们启动协作者第四个战略规划,就把学堂的创建列到我们的第四个规划当中,并在2018年开展了第一次协作者学堂共创。协作者学堂的建设其实得到了各方面的一些支持,包括今天我们在座的很多导师的支持。学堂办学的目标、办学的方法等都是共同讨论出来的。

 

在2018年,协作者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派出三个同事去了加拿大温尼伯曼尼托巴大学考察学习。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曼尼托巴大学的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罗瑞教授,他在加拿大温尼伯推动了在原住民的社区创建社会工作学院,让更多的原住民可以学习社会工作,他们做的是非常成熟的,所以我们去学习。因为没有多少资金支持,所以基本上都是罗瑞帮我们安排,包括安排住在学校的宿舍,住到他的家里等。我们三个同事在那里学习了50多天,全部是由罗瑞来安排的,而且他几乎把温尼伯所有做赋能社区的公益组织都开放给我们看,所以协作者学堂的建立是真正地应验了那句话——社会工作是没有国界、没有边界的,它是基于人类社会自我解放追求美好的共同目标而推动的。也正是在这次50多天的访学当中,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也丰富了我们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221017150630.jpg

协作者工作人员前往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交流访学


在2020年的9月8日,我们正式开学了,今年我们两周年了,协作者学堂的队伍也越来越完善。我们有不同的人员,我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罗瑞和艾瑞克是督导,艾瑞克是罗瑞的学生,他是学习社会工作之后再去读教育学的博士生,也正在做学堂的研究。我们有专门的招生团队,包括中华女子学院的矫杨老师,北大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的宋冰等,他们亲自对每一个学员进行面试。因为我们希望学堂的面试,不仅仅是看这个学生符合不符合要求,它真正的是一个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我想我们的导师都有这个体会,一会儿矫杨老师也会做分享。还有我们的教学督导团队,我们也配了专门的教练,就是在日常实践当中亲自带我们的学员去学习去实践;还有成长导师,是希望我们学员在人生的成长路径上,包括在职业规划当中、生活当中遇到一些困惑时,能给到他们一些支持。我们也有共学伙伴,协作者的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还有没有学习过专业社会工作,是跨界来的同事,他们也会加入到学习当中来,希望和我们的学员形成一种同伴的、相互的支持。


学堂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讨论、实践把成长目标明确了下来。我们有四个目标:第一个是“学有所成”,就是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学习和服务他人当中成就自我,能够有能力去服务他人。第二个是“学而有信”,首先是树立自己的自信,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另外经过三年的学习可以有坚定的专业信念,学堂的目标是希望学员终身都可以投身到社会工作当中去,但大家觉得这个很难,怎么叫“终身投入”?好像是被绑架了,但没有人绑架,我们每个人都随时可以离开这个行业。但当你心中有信念的时候,即使别人试图把你绑架到另一个行业去,你也不会轻易离开,这是“学而有信”。第三个是“学有所长”,我们都会看到社会工作有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长,学堂希望学员能够找到自己的专长,最大化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参与到专业的服务当中。第四个是“学而有道”这一点有两个目标,一个目标是对学员的,希望学员能够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另外一个目标是对教学团队的,希望教学团队在实践当中能够找到有效赋能弱势群体的社会工作教育方法,这是很有挑战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21017150635.jpg

学员培育目标及学习理念


那么我们的理念也很简单,就是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向当下学习”。举个例子,我们的学员每天都在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比如说我们在学习项目设计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你要在项目书中介绍自己,但我们学员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去介绍自己,最多只能说我叫什么,来自于哪里,然后就没有其他信息了。那么我们当下遇到的“不知如何在项目书中介绍自己”的这个挑战就是需要学习的,写在项目简介里的自我介绍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如果一个人自我认识不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话,是没有办法写好自我简介的;如果不能理解自己和项目的关系的话,那就没有办法写好项目书中的自我简介。所以说怎么写好自我简介,就成为我们重要的一堂课的学习内容。自我简介的撰写,就变成了我们学员怎么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和项目的联结的一个过程。 就像今天一样,今天我们两个学员主持开学典礼,那么之后我们就会有一个课后的教学评估,我们就会和学员们一块来看活动的主持应该有哪些技巧,该怎么去改进,那么今天这个活动本身就变成了向当下学习的一个机会,所以社会工作的专业学习是无处不在的,协作者学堂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堂,它的道理也在这个地方。 第二个是“向经验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丰富的人生历程。两个学员本身,她们的生命本身所具有的经验力量是任何专业知识都不可以比拟的,所以说首先我们要让学员理解到她们本身蕴含的经验,所带来的知识的力量是什么,这是要向她们去学习的。我们每堂课大概都会有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经验学习,经验学习也是一个理论模式。通过经验学习,大家可以看到在过去一周当中,或者是过去一段时间当中,我们在实践中,在学习中有什么新的观察、体会和思考,这些观察和思考怎么和我的实践结合起来。 第三个是“向同伴学习”。我们会建立起一个同伴支持网络,学员之间,和共学伙伴之间的相互学习。 第四个是“向导师学习”。导师有更丰富的经验、理论知识,可以跟我们的学员去分享。


那么在第二学年的话,通过纪录片大家也看到了协作者学堂在六个方面的工作。在管理方面我们开了35次的教学评估会,每次教学结束了之后,我们都会雷打不动地召开教学评估会,导师和教练一起评估这一堂课的成效和挑战,学员会通过日志和在线的评估系统来参与评估。过去的第二学年,在教学方面,我们开展了82节课,每节课是半天的时间。在服务实践方面,我们的学员开展了115次的服务活动,服务了2575人次,包括流动儿童和家长、困境家庭等等。在督导方面,我们做了558次的书面督导,还有12次以上的面对面的督导。在招生方面,我们收到了15个新的申请,做了19次的面试。在传播倡导方面,我们也做了大量的传播,我们制作了73期的课程图说和35个短视频,通过传播我们希望把学堂的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开放给大家,所以大家有机会可以上协作者的微信视频号,还有协作者的云社工、官网等,我们每堂课都会把知识要点整理出来开放给大家,这个是挺有挑战的,因为你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做。但就像我们说的,社会工作专业是没有边界的,它不应该用墙把它给围起来,所以无时无刻我们希望它永远遵循着这样一个理念——没有围墙的学堂

 

微信图片_20221017150640.png

协作者学堂第二学年成效


教学目标方面,协作者学堂希望培养学员具备六大能力,这是当年我们派出去的三个同事和罗瑞,还有我们的共创小组一块讨论出来的,第一个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能力,包括服务的理论知识和技巧;第二个是田野实践的能力,能够把这些知识和技巧转化成进入到社区开展服务的能力;第三个就是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背后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员独立的批判性思维;第四个是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包括对自我的认识,进而对他人、对社会、对社区有更好的一个系统性认知,如果人都不能认识自我的话,他是没有办法去认识周围的;第五个是组织与行政能力,组织行政能力是第三学年的重点;第六个是研究的能力,在第二学年我们也专门教给学员们怎么去做文献检索,怎么做文献综述等一些基本的方法。

 

在学堂我们是三年进阶式的培养。第一学年是社区实务阶段,第二学年是项目管理阶段,是用项目化视角去开展服务。所以在第二学年,项目管理共开展了29堂课,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的项目管理知识,主要由我来讲,从什么是项目、为什么需要项目化的视角、怎么样去设计项目、怎么撰写项目书、怎么去管理项目等几个方面来讲解。另外一个部分是项目管理的实操课,由项目总监刘倩来讲,主要是讲怎么在实践当中把这些知识去落实下去。同时,我们还跟着社会工作的实习以及实践的课程,把所学给落实下去。 


第二学年还有小组社会工作课程,由协作者督导李真主讲,她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用小组的方式来讲述“小组社会工作”,那是个很享受的过程。还有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我们从第一学年延续过来,虽然还叫社会工作概论,但是在第二个阶段我们重点学习的是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者怎么去处理价值冲突,因为这个会影响他的一生。另外一个就是生命教育课程,是让学员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现在进入到认识他人的阶段。 再就是社会新闻事件分析与写作课程,这门课目前上了4节,重点结合当下的一些新闻事件的分析,辨析看到的是事实还是观点,通过这个过程,训练我们学员批判性思维。学堂公益导师、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社会工作博士、台湾政治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特聘教授宋丽玉老师在看完学员书写的文字后,给我们发来一段话:“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提升想象力,很高兴你们在实践这种增强权能的方法,略读了她们的分享,觉得她们的文笔非常好,陈述个人经验的力度很大,真的是很棒的方案……


 在教学模式方面,我们会有专门的理论培训,集中式的授课,还有小组学习、专业学习以及共创工作坊。那么共创工作坊每个学期我们至少有两次,一次是在开学之前,我们会和学员及全体的导师一起共同来探讨这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各自的分工是什么?学期结束之后,我们会开展一个总结的工作坊,来评估这个学期的目标达成情况,有哪些需要改进等等。那么再一个就是社区实践,我就不展开讲了。在第二个学年,大家看到我们学员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她们对社会工作的高度认同。两年了,我从来没听到过她们对社会工作任何的一种想放弃的表达,其实学习对她们是非常有挑战的。 


像艳艳第一学年说的最多的话,几乎每一堂课她都会讲,就是“我不会”“我不行”,那么现在就很少再听到她这么讲了。冬英也是一样的,她对自我的专业要求,尤其是学完社会工作伦理之后,比大多数的学过社会工作的还要严格遵守,她们真的很珍惜这样的专业学习的机会。 


学堂在今年的4月份,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之后做了一个评估,评估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学堂认为“学员到了这个阶段,主要的角色已经从最初的纯粹是学习、需要传帮带的角色,慢慢地,在第二学年的下半学期过渡到了以伙伴、同事的关系开始为主……他们的能力已经完全达到了助理社工师的能力,他们基本上具备了独立主持一些活动的能力”。 


在不久之前,我们也看到央视的新闻调查专门做了一期节目《社工》(点击观看视频详情),以协作者为案例。在这个案例当中专门介绍了协作者学堂把打工青年培养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内容。我们也加强了这方面的一些传播,包括短视频,在这些传播当中,第二学年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学员的自我表达,大家可以看看学员写的文章的标题,这些标题本身就透露着力量,蔡冬英说,“要成为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人”;张艳艳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吗?”这是她们在世界读书日那一天每人写的文章,蔡冬英说,“如果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那就去打开一本书”;张艳艳说,“我是打工妈妈,也是学堂的学员”。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些文章,我每次读的时候都感觉到生命的张力,这是任何专业都没有办法去比拟的力量,是任何文字的力量都没有办法去完整表达的,它是隐含在里边的。 


当然还有不足和挑战。第二学年我们最大的不足和挑战有两个,一是打工青年的招募依然非常困难,这个是真的很不容易,像艳艳和冬英她们之前都参与了一些志愿服务,对公益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但对大部分打工青年来讲,他们始终觉得公益、社会工作距离他们是非常遥远的,是非常有钱、非常有能力的人才去做的事情。那么这就是我们协作者学堂要去面对的挑战,本身也恰恰是我们的使命所在。第二个挑战就是学堂运作的资金筹集也非常困难。之前学堂资金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2020年扶贫基金会和民生银行发起的ME项目,我们想办法把两个学员的费用设计在项目申请中,每个月可以给学员提供一份生活的补贴。我们一直觉得教育可以改变命运,但对穷人来讲教育并不一定是个好事,因为他如果要来学习,那就意味着他要把养家糊口的时间和精力放弃掉,像艳艳是一个单亲妈妈,如果她要在这里学习,那么她的孩子怎么办?她该如何生活?我就举这样一个例子,我们觉得这样的投入是值得的,我们说扶贫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让受助者掌握一种能力——不光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可以让公益有人才可用,可以去服务更多的人。但是这是很难的,很多的资助方,愿意给到常青藤大学毕业的、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奖学金,愿意为公益行业里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提供奖学金,但都不太理解为什么要给打工青年提供一笔奖学金去学习,这当然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还有一个支持,就是我们宋冰老师个人捐赠了10万元,在ME项目结束之后支持我们的运营。但除了运营费用,学堂两年所有的导师、所有的教练的工作都是志愿者性质的,没有一分钱支持,我们是在做完日常工作之后开始来做这个事情。


我们也会去面对这些挑战,就像我刚才讲的,第三学年一方面我们也会继续寻求和基金会的合作,另一方面我们会调整一些策略,就是看能不能更多地向公众募款,看能不能走社会化众筹的路线,也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们。我们知道9月7、8、9这三天是“99公益日”,也希望大家多给我们的自助图书馆项目捐款,因为我们的学员是服务于这个项目的。其实有时候我看了之后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因为每年到了9月8号,大家在开学典礼上都低着头在按手机——我心里很感慨,开玩笑说,在金钱面前大家都低下了头。但是我们不光是低头筹款,在孩子面前,我们的学员、我们的社会工作者都会弯腰低头;在老人面前,也会弯腰低头;在无家可归的人面前,我们也会弯腰低头,因为我们社会工作者内心柔软。


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我们会重点开展社区工作的学习,小组工作我们会继续每月结合学员的小组实践开展一次技巧课程,还会有社会新闻事件分析与写作课程。在第二学期,我们会转入到组织与行政方面,因为随着项目化的开展,学员就会逐渐理解该怎么去做协调,团队该怎么分工,怎么做好任务的管理,这个时候她对组织领导力的需要是自然而然就会萌发的,我们就会跟上这方面的学习。另一个方面我们也会做一些尝试,因为现在已经有几个机构来找我们,特别希望他们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到学堂来学习,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组织,包括今天在线参加的来自重庆合初人公益组织的朱老师。朱老师原来在重庆社科院工作,后来专门来做公益,一头扎在农村十几年,这个很不容易。她也想看看能不能把乡村的那些有志于从事公益的人培养成社会工作者,所以我们在探讨要不要启动一个草根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助力计划,也把学堂开放起来,让更多的草根组织也可以进来学习和共享。 

 

微信图片_20221017150643.jpg

协作者学堂口号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话,这是协作者在2007年民众戏剧中的一段话,也是这段话打动冬英来报名学堂的:“用我们的力量帮助我们,用我们的眼睛关注我们,用我们的声音传递我们,用我们的心灵感触我们。

 

就像我们在学堂说的,我们要成就自我,这个“自我”不是狭义的自我,而是一个跟大众、跟社会、跟家庭、跟社区产生广泛联结的自我,从而构成了我们。再次祝福我们的两个学员,希望我们在第三学年学有所成,学有所信,学有所长,也感谢我们线上和线下的各位伙伴,谢谢你们的支持,谢谢大家。


感谢线上(含视频录制)和线下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包括但不限于(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陈涛

聚贤社合伙人,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邝刘竞秀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主任,协作者学堂成长导师,高盛中国前总经理宋冰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王名

香港赛马会内地事务高级经理,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王红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童敏

国际教练联盟台湾总会会长,国际教练学院课程导师,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郑杰榆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资深社会工作者,音乐人孔繁强

协作者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原乡村振兴局规划财务司司长任铁民

协作者公益导师,协作者研究志愿者李玥康

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北京协作者理事,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矫杨

超能量文化传媒创始人,协作者学堂合作伙伴,协作者志愿者,夏敏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社会工作教授LawrenceDeane

圣母大学北京中心主任王晶玉

周大福慈善基金会项目主任高崇

中国发展简报中文传播主任黄秋芳

IBM企业社会责任经理宋扬

重庆合初人朱艺老师及学生

协作者媒体传播专家黄英男

湖南郴州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刘红军

湖南郴州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邱神英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邢宇宙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党总书记焦园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黎芳老师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祝玉红

内蒙古大学孙丽敏

协作者学堂一期学员张艳艳妹妹张伟伟

协作者学堂一期学员蔡冬英外甥女陈雨芊


主 编:李 真

执行主编:王立宏

撰 稿:李 涛

编 辑:潘 愉

排 版:王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