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要闻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父亲”,被贴上了哪些标签

2020-06-21 created by:协作者云社工

稿定设计导出-20200620-151322_副本.png

“父亲主要负责赚钱吧,没钱怎么行,还应该给孩子做个榜样。”

“父亲要坚强,要有能力,要有责任,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成长环境。”

“父亲平时跟孩子交流少,孩子妈管的比较多吧。”

……

在社会中这样被认为的父亲太多太多了——沉默着不会表达爱的父亲、独自一人承担压力的父亲、默默守护着家庭的父亲……我们总能在父亲身上找到太多的共同点,似乎情绪化、软弱、在意细节等这些标签不应该在父亲的身上体现,只能偷偷隐藏起来,不与他人诉说。

父亲节来临,我们来看看作为打工家庭中的父亲,一般会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呢?

张珂(化名),16岁跟着村里人外出打工,从沈阳、武汉、广州,再到南京……每个城市都留下张珂的汗水。由于没有上过学,也没什么技术,张珂只能在印刷厂工作,周末经常加班,几乎没有休息。2006年与妻子离异,张珂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一下子感到生活压力很大,要挣钱抚养小孩,照顾小孩吃穿,因为不爱表达,和孩子平时交流也少,张珂也不知道怎么说,经常跟小儿子说几句就会吵起来,经过几天的冷战后下一次对话也再重复这个过程……

至于大儿子,之前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时候张珂给他打电话没说两句后就会挂断,再拨回去直接关机,或许在家里的角色的缺失,让这一家人有些隔阂。

张珂说:“现在社会上对于‘男性’的期望很高,要有能力,要有责任,成家立业压力很大。作为‘男性’,肯定是要坚强,勇敢的,但我自己能力有限,没怎么给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我希望他们长大后不要像我一样,没什么文化,做苦力活。希望他们能读书学文化,以后能生活得好点。”

张珂-拍摄于2019年春季走访_副本.jpg

▲ 社会工作者去探望张珂父子(拍摄于2019年春季)

跟张珂一样,16岁也外出打工的还有阿光(化名)。早年父母外出之后再也没有回来,阿光独自跟着爷爷生活。爷爷去世后,阿光又只好跟着叔叔一起生活长大,叔叔靠卖鞋底、收破烂和种几亩地生活。因为没钱缴学费,阿光被学校赶出来。几经波折后,阿光在珠海流水线做普工,成了家。由于生活压力大,阿光的老婆带着孩子回来家上学,阿光独自一个人在珠海打拼,维持家里的生计,每当想起留在老家的家人,眼泪中止不住。 

阿光说:“每次回家看望孩子,临走时孩子们都是泪眼汪汪的。有一次,我到镇上坐车去市里搭火车,儿子就在汽车后面追着一路跑,媳妇也在后面追着孩子跑,那时很难过的,但是没办法,得出去。我心里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们在家里学习好,成绩优秀一点就好了。”

 IMG_3618选 志愿者王明光 宣_mh1592643459339_副本.jpg

▲ 阿光在珠海协作者做志愿服务(拍摄于2018年3月)

在张珂的家庭中我们看到,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一方面要承担着极大的生活压力,一方面也再为孩子担忧着。但无论是压力的发泄,还是传递爱与关心的话语,张珂都很少表达出来。

阿光挂念着孩子们,想给孩子好的教育和生活,然而在现实压力面前却连见几面都是奢望,每次只能无奈的说几句“没办法啊”,再用乐观的心态安抚孩子们。

看得出来,这两位打工父亲,无论是来自家庭、社会的观念,还是来自他们自己的认识,都满含着他们能成为传统观念中的“好男人”的"期望",要坚强,要有责任……不会因为他是一位单亲父亲怎样柔情面对孩子,是一个患有疾病的父亲怎样渴望被温柔以待,而被更加认可、被欣赏!

那么,父亲应该是怎样的呢?你有没有关于”温柔父亲”、”细腻父亲”等的事例或感受呢?或者你认为怎样做可以突破传统观念成为更好的父亲呢?欢迎大家协作者云社工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给我们留言,让我们一起挑战传统观念创新父亲形象。期待你的留言。


打开淘宝app,搜索“协作者童缘 宝贝增能”

一人一元捐,使宝贝增能!

买球app哪个最好用 童缘服务计划。

微信图片_20200512175225_副本.jpg